Final test
名詞解釋:
1. 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
整合營銷傳播一方面把廣告、促銷、公關、直銷、CI、包裝、新聞媒體等一切傳播活動都涵蓋到營銷活動的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則使企業能夠將統一的傳播資訊傳達給消費者。
所以,整合營銷傳播也被稱為Speak With One Voice(用一個聲音說話)即營銷傳播的一元化策略。
2. 廣告
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並消耗一定的費用,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廣告的英文原義為 “註意”、“誘導”,即“廣泛告知”的意思。
廣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廣告包括非經濟廣告和經濟廣告。
非經濟廣告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如政府行政部門、社會事業單位乃至個人的各種公告、啟事、聲明等。
狹義廣告僅指經濟廣告,又稱商業廣告,是指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通常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業占領市場、推銷產品、提供勞務的重要形式。
3. 促銷
促銷是指企業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消費者瞭解和註意企業的產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並促使其實現最終的購買行為。
4. 公關
公共關係一詞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為“公共的”、“公開的”、 “公眾的”,Relations即“關係”之謂,兩詞合起來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關係”,有時候又稱“公眾關係、機構傳訊)”。
公共關係,又名機構傳訊,(英文:public relations,故多簡稱PR或公關)主要從事組織機構信息傳播,關係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咨詢、策劃、實施和服務的管理職能。
包括選創組織的成功,降低組織失敗的影響,宣佈變更等等。和中國傳統個人關係的中的面子類似。
在市場營銷學體系中,公關關係是企業機構唯一一項用來建立公眾信任度的工具。
5. 直銷
直銷,是Direct Sale的中譯,又有種說法叫“無店鋪銷售”。
直銷定義中有兩個要點:面對面銷售與不在固定零售點。
面對面銷售可以讓我們瞭解直銷是一種兩個人面對面溝通的過程;這種面對面的人員銷售特性是直銷和直效行銷的主要區別。直效行銷採用郵寄型錄、電話/電視行銷、直接響應廣告或最近興起的網路行銷等方式來銷售產品或服務,沒有人員面對面的接觸。
而不在固定零售點的特性使直銷有別於一般零售店的銷售,因此直銷也是一種無店鋪的零售方式。
6. CI
企業識別(Corporate Identity;簡稱CI)
企業識別是指一個企業所能標識自己、區別外界的內在特點和個性。
CI是將富於個性和企業特征的經營理念、管理策略、行為規範等信息,運用統一化、規範化的視覺傳達系統及廣泛的公共關係活動,傳達給企業的關係者乃至全社會,在企業的內部、外部以及相關環境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從而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環境。cl是將抽象的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文化,通過統一的視覺設計,以視覺的形式予以明確化,轉化為具體的形象概念——企業標識、企業標準字、標準色,並以此為CIS的中心,構建CI設計系統,從而刻畫出企業的個性,突出企業的精神,塑造與眾不同的企業形象,通過傳播使公眾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從而創造最佳經營環境的一種經營戰略、一種企業文化活動。
7. 包裝
在我國《包裝通用術語》國家標準(GB4122-83)中對包裝明確定義為,包裝是指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存、促進銷售,按一定技術方法而採用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等總體名稱,包括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進行的操作活動。
8. 媒體
傳播媒體或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來源請求],現在已成為各種傳播工具的總稱,如電影、電視、廣播、印刷品(書刊、雜誌、報紙),可以代指新聞媒體或大眾媒體,也可以指用於任何目的傳播任何信息和數據的工具。
9. 傳播
傳播是人們通過符號、信號,傳遞、接收與反饋信息的活動;是人們彼此交換意見、思想、情感,以達到相互了解和影響的過程;世界處處充滿了傳播現象,生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傳播活動,生命不息,傳播不止。
傳播一般可分為四大類:自然的傳播、動物的傳播、機器的傳播、人的傳播。
10. 業務戰略
企業業務戰略是指把企業擁有的一切資產通過剝離、出售、轉讓、兼併、收購等方式進行有效的運營,以實現最大的資本增值。
11. 品牌傳播
企業以品牌的核心價值為原則,在品牌識別的整體框架下,選擇廣告、公關、銷售、人際等傳播方式,將特定品牌推廣出去,以建立品牌形象,促進市場銷售。品牌傳播是企業滿足消費者需要,培養消費者忠誠度的有效手段,是目前企業家們高擎的一面大旗。
12. 受眾
指接受廣告的公眾,也就是廣告的對象。通過任何廣告媒介接觸的觀眾或聽眾,都有數量、特征方面的不同需要考慮到。這些不同可使廣告做到有的放矢。
在傳播學概念中,受眾是指一切大眾傳媒的接受對象,比如電視的觀眾、廣播的聽眾、報紙的讀者,是信息傳播的終端或次終端。
13. 潛在顧客
指既有購買所推銷的商品或服務的欲望,又有支付能力的個人或組織。
有可能成為準顧客的個人或組織則稱為"線索"或"引子"。
在推銷活動中,推銷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把產品賣給誰,即誰是自己的推銷目標。推銷人員在取得引子之後,要對其進行鑒定,看其是否具備準顧客的資格和條件。
如果具備,就可以列入正式的準顧客名單中,並建立相應的檔案,作為推銷對象。如果不具備資格,就不能算一個合格的準顧客,也不能將其列為推銷對象。
一個尚未找到目標顧客的企業或推銷員,就開始進行狂轟濫炸式的推銷,其結果只能是大炮打蚊子似的悲哀。所以,尋找顧客是推銷工作的重要步驟,也是推銷成敗的關鍵性工作。
14. 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企業戰略調整的手段,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的最優。
1、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要通過組織和協調,把企業內部彼此相關但卻彼此分離的職能,把企業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取得1+1大於2的效果。
2、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
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
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15. 競爭力
競爭力是對象在競爭中顯示的能力。競爭力是是一種相對指標,必須通過競爭才能表現出來,籠統地說競爭力有大有小或強或弱。但真正要準確測度出來又是比較難的,尤其是企業競爭力。
競爭力包含在對象的現在,但它是對象未來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測定競爭力需要確定一個測定目標時間。
要評價競爭力,需要確定一個比較競爭力的群體,根據目標時間在競爭群體中的表現評價它。測定和評價競爭力可以採用未來研究方法,但競爭力測定的是對象“現在”中包含的“未來”。
16.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企業在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的基礎上,對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個性差異上的商業性決策,它是建立一個與目標市場有關的品牌形象的過程和結果。
品牌定位是品牌經營的首要任務,是品牌建設的基礎,是品牌經營成功的前提。品牌定位在品牌經營和市場營銷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品牌定位是品牌與這一品牌所對應的目標消費者群建立了一種內在的聯繫。 品牌定位是市場定位的核心和集中表現。企業一旦選定了目標市場,就要設計並塑造自己相應的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以爭取目標消費者的認同。
由於市場定位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產品銷售,而品牌是企業傳播產品相關信息的基礎,品牌還是消費者選購產品的主要依據,因而品牌成為產品與消費者連接的橋梁,品牌定位也就成為市場定位的核心和集中表現。
17. 品牌個性
20世紀50年代,對品牌內涵的進一步挖掘,美國Grey廣告公司提出了“品牌性格哲學”,日本小林太三郎教授提出了“企業性格論”,從而形成了廣告創意策略中的另一種後起的、充滿生命力新策略流派——品牌個性論(brand Character)。該策略理論在回答廣告“說什麼”的問題時,認為廣告不只是“說利益”、“說形象”,而更要“說個性”。由品牌個性來促進品牌形象的塑造,通過品牌個性吸引特定人群。這一理論強調品牌個性,品牌應該人格化,以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應該尋找和選擇能代表品牌個性的象徵物,使用核心圖案和特殊文字造型表現品牌的特殊個性。
18. 品牌內涵
關於品牌的內涵有很多種說法,在《蘭登書屋英語詞典》(Random House En—glish Dictionary)中是如此定義品牌的:
一個詞、名稱或符號等,尤其指製造商或商人為了在同類產品中區別出自己產品的特色而合法註冊的商標,通常十分明顯的展示於商品或廣告中;品牌名稱,廣為人知的一種產品或產品生產線;(非正式)在某一領域的名人或重要任務。
這個定義強調品牌是一種有形物,即是一種產品、服務或商標。很明顯這個定義僅僅停留在品牌的認知上,但品牌的內涵不只這些。
品牌包含了好的、壞的、糟糕的,甚至失策的方方面面,它不僅由你最好的產品定義。
也由最壞的產品定義;獲獎的廣告或是糟糕透頂、僥幸過關的廣告都定義著品牌;最優秀的雇員的成就,抑或是最差雇員闖的禍定義著品牌;服務員和顧客所喜歡的音樂也定義著品牌。品牌是一塊容納著內容、形象、瞬間感受的海綿,在公眾的腦海中。
品牌就成了心理學概念。
19.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20.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裡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21. WTO
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或世貿;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寫為WTO,法語: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簡寫為OMC,西班牙語: Organización Mundial del Comercio,簡寫為OMC)是負責監督成員經濟體之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一個國際組織,前身是1948年開始實施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秘書處。世貿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現任總幹事是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截至2008年5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共有152個成員。自1990年代後期,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反全球化運動人士的主要反對目標。
22.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麼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並指引一個人採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為帶有穩定的傾向性。價值觀是人用於區別好壞,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傾向體系。它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人不同於動物,動物只能被動適應環境,人不僅能認識世界是什麼、怎麼樣和為什麼,而且還知道應該做什麼、選擇什麼,發現事物對自己的意義,設計自己,確定並實現奮鬥目標。這些都是由每個人的價值觀支配的。價值觀決定、調節、制約個性傾向中低層次的需要、動機、願望等,它是人的動機和行為模式的統帥。人的價值觀建立在需求的基礎上,一旦確定則反過來影響調節人進一步的需求活動。人們對各種事物,如學習、勞動、享受、貢獻、成就等,在心目中存在主次之分,對這些事物的輕重排序和好壞排序構成一個人的價值觀體系。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一個人行為及態度的基礎。價值觀受制於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受其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地位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23. 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24. 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漢語辭彙還有“等級”、“階層”、“社會等級”、“等級社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劃分,類似的還有“社會階級”,即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平和社會身份的社會群體總稱。
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與權利,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通常不同階級之間都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不平等關係。對於階級的大部分學說,都是建立在認為社會存在著分裂和對立的集團,並且集團之間的對立使社會處於持久的衝突之中。
25. 消費者興趣
消費者興趣是消費者對於客觀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所謂特殊的認識傾向是指在認識過程中帶有穩定的指向、趨向、偏好,並能持續較長的時間。消費者興趣是複雜多變的,分為情趣與志趣兩種。情趣是情感作用於興趣的結果,表現為對某種消費對象的喜愛與追求;志趣是意志作用於興趣的結果,表現為消費者熱衷於創造活動,是一種間接興趣。
26. 購買動機
購買動機是直接驅使消費者實行某種購買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反映了消費者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實質上是消費者為達到需求採取購買行為的推動者。
27. 團隊精神(Teamwork)
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併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團隊精神的形成並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願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團隊精神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過合適的組織形態將每個人安排至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集體的潛能。如果沒有正確的
28. 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於雜務,才能勤於動腦。
相對而言,在蟻群中,“懶螞蟻”更重要;而在企業中.能夠註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也更重要。
29. SWOT分析模型
在現在的戰略規劃報告里,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來自於麥肯錫咨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並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更加明朗。
30. PEST分析模型
戰略咨詢顧問用來幫助企業檢閱其外部巨集觀環境的一種方法。
是指巨集觀環境的分析,巨集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是指影響一切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巨集觀力量。
對巨集觀環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簡單而言,稱之為PEST分析法。
31.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 (1)生理上的需要。
-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 (2)安全上的需要。
-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 (3)感情上的需要。
-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 (4)尊重的需要。
-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 (5)自我實現的需要。
-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乾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機會成本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通常包括兩部分:
1、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擁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2、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為隱性成本。
33. SMART原則
(S=Specific明確性、M=Measurable衡量性、A=Attainable可實現性、R=Relevant相關性、T=Time-based時限性)
目標管理是使經理的工作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實施目標管理不但是有利於員工更加明確高效地工作,更是為未來的績效考核制定了目標和考核標準,使考核更加科學化、規範化,更能保證考核的公開、公平與公正。畢竟,沒有目標你是無法考核員工的。
所謂SMART原則,即是:
1.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34. 7P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7Ps)
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將下麵3個P增加到了原有的4P(產品、價格、促銷、渠道)營銷組合中。包括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人員、有形展示和服務過程等7個要素。
7P營銷組合在傳統的4P基礎上 學者們又根據外部營銷環境的變化又增加了3P。它們分別是人員(Participant)、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過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人員(Participant)
在營銷組合里,意指人為元素.扮演著傳遞與接受服務的角色。換言之,也就是公司的服務人員與顧客。在現代營銷實踐中.公司的服務人員極為關鍵,他(她)們可以完全影響顧客對服務質量的認知與喜好。尤其是服務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表現的質量就無法達到一致的要求。人員也包括未購買及已購買服務的顧客。營銷經理人不僅要處理公司與已購顧客之間的互動關係7還得兼顧未購顧客的行為與態度。
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
可以解釋為 商品與服務本身的展示亦即使所促銷的東西更加貼近顧客“。有形展示的重要性 在於顧客能從中得到可觸及的線索.去體認你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因此 最好的服務是將無法觸及的東西變成有形的服務。
過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的過程是指 顧客獲得服務前所必經的過程 。進一步說 如果顧客在獲得服務前必須排隊等待 那麼這項服務傳遞到顧客手中的過程.時間的耗費即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35.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 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36.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也稱鯰魚效應(Weever Effect)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37. 雲端運算計算(cloud computing )
雲端運算(英文:Cloud computing,中國大陸譯作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資訊可以按需提供給電腦和其他裝置。整個執行方式很像電網。
雲端運算是繼1980年代大型電腦到用戶端-伺服器的大轉變之後的又一種巨變。使用者不再需要了解「雲端」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1] 雲端運算描述了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的IT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透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動態易擴充功能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2][3] 雲其實是網路、網際網路的一種比喻說法。因為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端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網際網路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典型的雲端運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網路業務應用,可以透過瀏覽器等軟體或者其他Web服務來存取,而軟體和資料都儲存在伺服器上。雲端運算關鍵的要素,還包括個性化的使用者體驗。
雲端運算可以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雲端運算服務通常提供通用的透過瀏覽器存取的線上商業應用,軟體和資料可儲存在資料中心。
38. 品牌資料庫(Brand Database)
品牌資料庫是指依照品牌指數模型建立起來的存放在互聯網上的品牌數據集合。從中可以看出,品牌資料庫不是簡單的品牌信息的彙集,而是依據一個標準進行收集整理存放的數據的集合,這個標準就是《品牌指數標準QBIS2008》。
39. 品牌接觸點
品牌接觸點是指顧客有機會面對一個品牌訊息的情境。此接觸點是品牌訊息的來源,若非人為的,就是自發的。
(1)人為的品牌接觸點是指大部分經過設計的訊息,諸如廣告、促銷和對外發佈的信息。
(2)自發性的品牌接觸點則是指那些因購買產品及服務等過程自動生成的情境,舉凡大部分的產品、服務和包裝訊息(此屬經過設計的訊息)都包括在內。例如,當一個人決定要乘飛機到某地,他一定得先和航空公司或其服務代理人訂票,然後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飛機上和空勤人員接觸,抵達後領取行李。所有這些細節都屬於自發性的品牌接觸點,如果沒有這些接觸點的話,顧客是不可能享用這個服務的。
40. 品牌跟蹤
品牌跟蹤,是對指定品牌的品牌接觸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跟蹤。在時間上的品牌跟蹤需全面監測和分析品牌接觸點數值按時間序列的變化情況和趨勢,從而探知品牌生態位的變化情況,為品牌建設提供數據支持。在空間上的品牌跟蹤需要截取一個時間點或時間段,全面檢測品牌母體的各個結構(包括品牌樹冠、樹幹、樹根)“健康狀況”,評估品牌所處的生態環境狀況(國家政策、行業現狀),描述處於同一個生態群落的競爭者和合作者的生態位並評估對品牌母體的影響。
41. 信息
信息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的表現形式。
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即肯定性的確認。
信息就是處理過的某種形式的數據,對於接收信息者具有意義,在當前或未來的行動和決策中,具有實際的或可察覺的價值。
現在的信息定義有過多過泛之勢,多把解釋當成定義。因此信息的定義需要規範化、標準化的瘦身。“屬加種差”的界定是信息定義的標準化模式。按照“定義”的標準,建立信息定義。遵照“定義”的概念制定“信息定義”,不再熱衷“信息解釋”誤當“定義”。
42. 服務產品
服務產品是指不具有實體,而以各種勞務形式表現出來的無形產品。如旅游業、信息咨詢、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等。菲利普·科特勒認為:服務是一方能夠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無形的任何功效和利益,並且不導致任何所有權的發生。它的生產可能與某種有形產品密切聯繫在一起,也可能毫無聯繫。
據此,服務產品又可區分為以設備為基礎的服務產品和以人為基礎的服務產品兩部分。服務產品就有無形性、不可分離性、易逝性、可變性、相互替代性等。因此,提供此類產品的企業應加強服務質量管理,提高服務人員綜合素質,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定價更為靈活;多傾向於顧客導向定價;直銷和經由中介機構銷售較多採用;正確利用人員推銷和廣告。
43. 服務有形化
服務有形化是指服務性企業藉助服務過程中的各種有形要素(包括實物、數字、文字、音像、實景、事實及其他可視方式),使無形服務及企業形象具體化和便於感知的一種方法。
44. 正式溝通
(form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Object Official)
正式溝通一般指在組織系統內,依據組織明文規定的原則進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例如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公函來往、組織內部的文件傳達、召開會議、上下級之間的定期情報交換等。
根據古典管理理論,溝通應遵循指揮或層級系統進行。
嚴格地說,越級報告或命令,或不同部門人員間彼此進行溝通,都是不允許的。因此,在組織內只有垂直(縱向)的溝通流向(Verticalcommunicationflow),很少有同一水平的橫向溝通流向(horlzontalCommunicationflow)。
實際上,按照這種模式進行溝通,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不能符合組織的需要。因此產生了委員會,或公文抄報之類的措施,以便在同級之 I司的橫向溝通,但這仍然屬於組織正式結構所安排的路線,仍屬正式溝通性質。
45. 有效溝通
達成有效溝通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首先。信息發送者清晰地表達信息的內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確切理解:其次,信息發送者重視信息接收者的反應並根據其反應及時修正信息的傳遞。免除不必要的誤解。兩者缺一不可。有效溝通主要指組織內人員的溝通,尤其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溝通。
有效溝通能否成立關鍵在於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程度決定了溝通的有效程度。信息的有效程度又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l.信息的透明程度。當一則信息應該作為公共信息時就不應該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必須是公開的。公開的信息並不意味著簡單的信息傳遞,而要確保信息接收者能理解信息的內涵。如果以一種模棱兩可的、含糊不清的文字語言傳遞一種不清晰的,難以使人理解的信息。對於信息接收者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另一方面,信息接收者也有權獲得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內涵。否則有可能導致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發送者的行為動機產生懷疑。
2.信息的反饋程度。有效溝通是一種動態的雙向行為,而雙向的溝通對信息發送者來說應得到充分的反饋。只有溝通的主、客體雙方都充分表達了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才真正具備有效溝通的意義。
46. 溝通的技巧
所謂溝通技能,是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發送信息的能力,能通過書寫、口頭與肢体語言的媒介,有效與明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態度,亦能較快、正確地解讀他人的信息,從而瞭解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態度。
溝通技能涉及許多方面,如簡化運用語言、積極傾聽、重視反饋、控制情緒等等。雖然擁有溝通技能並不意味著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但缺乏溝通技能又會使管理者遇到許多麻煩和障礙。
47. 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創造的性質,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造性即個人的創造性,狹義的創造性指全人類的創造性。
創造是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活動中產生的獨特新穎的思想、方法和成果等;說得通俗一點,創造就是產生原來沒有的東西。
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創造性。
其他解釋:
1、心理學解釋:創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
2、發明專利的創造性: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對於發明專利應具有突出的實質特點性和顯著的進步;對於實用新型專利,應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應該註意,個人的創造性並不一定是全人類的創造性,歷史上有些科學理論被幾個人連續發現,雖然對每個發現人來說,他們都表現出了創造性,但對於全人類來說,只有第一個人的發現才具有創造性,其他人的發現可以說是重覆勞動。在科學研究中,創造性指狹義的創造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影響個人創造性的因素有創造動機、思維定勢、功能固著(指只看到熟悉的事物的通常用途,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和邏輯推理等。在創新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創造性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8. 身體語言
有一位叫馬達拉歐的人,做過一個實驗,地點是某政府機關招聘工作人員的面試會上,實驗對象是25位應試者。實驗要求在面試的最初15分鐘,主試者以普通的態度對待面試者;接下來15分鐘主試者不斷地點頭顯得甚以為然地聽對方說;最後分鐘停止一切表示,面無表情。然後測定應試者一次發言能持續多長時間。結果顯示,主考官的態度不同對應試者發言時間長短的影響相當明顯,主考官點頭或附和,其作用猶如加速器,反之,面無表情則好比是制動閘。
聽對方談話點頭或附和,即等於承認對方並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如果你希望從對方那裡聽到更多的話題,那麼談話時你頻頻點頭附和好了;如果你不想聽了,希望他打住話頭,那麼你停止一切表示。明白這個道理並把它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那麼錶面上看主動權好像在他人手裡,而實際上卻是由你掌握。不過也有研究認為,談話時有所附和是為了尊重對方,這樣的人也被他人所歡迎。這個確實要註意,要掌握分寸。
49. 美國廣告公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4As)
4A是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的簡稱(全稱為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成立於1917年。在1995年全球營業額前25位的廣告公司中,公司總部設在美國的占15家。
它們都是美國4A廣告公司。協會成員承擔著全美70%—80%的廣告業務量。
目前進入中國的國際廣告公司多為該協會會員,統稱為4A公司。
該協會是上世紀初由美國各大著名廣告公司所協商成立的組織,成員包括:Ogilvy&Mather(奧美),J.WalterThompson(智威湯遜,JWT),McCann(麥肯光明),Leo Burnett(李奧貝納),BBDO(天聯)等等著名廣告公司。該組織的最主要協議就是關於收取客戶媒體費用的約定(17.65%),以避免以AC惡意競爭,此後各廣告公司都將精力集中在非凡的創意和高超的客戶服務中,從而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美妙的廣告創意。
從而4A也成為眾多廣告公司爭相希望加入的組織。
50.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原稱為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或稱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定(CEC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是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提出並極力推動的經濟協議或條約。此協定名稱中的“兩岸”,系指臺灣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臺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2010年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佈ECFA正名為兩岸經濟協議。
被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及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視為重要拯救臺灣經濟危機政策的該協定,並宣稱“簽訂方式及實值內容都將廣徵臺灣國民整體意見並尋求該國的內部社會共識,而該協定名稱為暫定且可以加以修改討論。”,然而其實際內容並未被詳細公佈,且國民黨政府亦反對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簽訂與否,也令朝野懷疑政府溝通誠意及談判能力,且該協議簽署後須送立法院核可後方能生效?抑或是不需立法院同意(或是立法院備查)將自動生效?條約是否會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是否協議內容太爛而不敢拿出來?皆尚定論併成為爭議焦點。
2009年10月止,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積極運作的該協定仍未定案;並遭到在野政黨民主進步黨及台聯反對、泛藍也有相當質疑聲音。
2010年,條約內容涵蓋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個國家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及大韓民國的《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將生效。協定內涵蓋的該等國家,將依照條約內容,漸進互相實施免關稅的經濟策略。因為中國的打壓讓臺灣無法加入東盟,部分臺灣政經人士認為東盟加三將邊緣化臺灣並危及臺灣整體經濟。
2008年年初,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於競選政綱中,即提到當選後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互惠兩岸的經貿協定。同年3月,中國國民黨擊敗民主進步黨重新取得執政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港澳地區)與臺灣的經濟活動增加,惟臺灣經濟情勢受到金融風暴影響,進入歷史新低的衰退期。
2009年1月,中華民國之執政黨中國國民黨及臺灣內多個工商團體開始呼籲執政政府儘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簡稱“CECA”的綜合性經濟協約。贊成此協定的政府官員及團體成員認為,應儘早協商簽署該兩岸經貿合作協定,才可以於《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實施後,避免臺灣遭到被邊緣化的經濟危機。他們認為:臺灣出口將近四成輸出至中國,若《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導致的東盟國家貨品免稅進入中國,將讓該四成出口大幅減少。
惟與臺灣與中國簽訂暫定名《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陸、台經貿合作協議,才能避免此情形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對我說...就說ㄅ~